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9:17:59
而王守仁的《传习录》则直接论及到了恶性: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尥恶性。
王船山认为气和理是一体的,而且气无边无涯,涵盖万有。他在贵州龙场悟道,最后就悟出了心外无理,宇宙万物都在心里,所以学问的要点在于正心,而不是向外格物。
关键词:王船山;湘学认识论;知行观;经世致用;《实践论》 引言 我们在这里说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里面,说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毛泽东说的实践,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实践,而不仅仅是王船山说的道德践行。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历史大转折时期,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都有认识论新实践、新思想、新贡献,发扬了湖湘经世学风。《实践论》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立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荀子依据现实经验,从积的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积礼义与积习俗。
在与告子论辩过程中孟子提出了人应当顺性的责任观点: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儒效》篇云: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可见,张栻肯定了善是人性的实然状态。(《张栻集·孟子说》卷第六,第546页)从而把四德视为人的本性。
因为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人应当做的行为,而伪者,人为也,积的实质即是为。孟荀前后的儒家大致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善恶混论以及性可善可恶论,不论是哪种观点——即使是性无善恶论,均是立足于伦理主义去解释人性怎么样的问题,而且贯穿于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史的始终。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针对公都子提到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观点,孟子明确指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应当返回仁爱之心,以推恩于天下黎民(《梁惠王上》)。争则乱,乱则穷(《礼论》),所谓无度量分界,也就是不受任何限制、无规范约束。
(《王制》)表面上,荀子把人规定为有义的存在者,与他说的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性恶》)自相矛盾。四是从人的本性来说,孟子在同告子争辨时曾提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在人与动物共同性的意义上(非人之所以为人),荀子明确强调孟子的性善是不然,把孟子称为善性的东西视为伪,认定由各种自然本能欲望所组成的人性是恶的。也不能把伪内伪外仅仅归结为静态的能力和仁义法正之理。
他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告子上》) 人的善良本性不能放牧过度,必须致力于养。但是这两者有时是相通的,如果人性中没有善性,性善就不可能得到证实。
2.由欲为善到为善 荀子讲的凡人之欲为善者,大致有两解:一是指人有追求为善的欲望,属于主观的意愿。结合孟子的其他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要养性,培养、教养天生的善良本性,就要养夜气、专心致志、舍生取义、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和先立乎其大等。宋明理学家的人性二元论在实然—应然维度上揭示了人性状况,它不仅把仁、义、礼、智、信五常直接赋予人性,还明确提出了道心、仁性等范畴。学会反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如同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具有多个层面、多个向度、多种特性,在可能性上它认为人性是可恶、向恶、致恶的,在现实性上它认为人性是性无善无恶的,在实践性上它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二)性善的实然性与应然性 缪文海认为,孔子人性观有实然性与应然性二分思想,但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
正是从天命之性乃是由天所决定的、包含仁义礼智信在内的不可易的实际人性状态,程颐推出人应当安命顺命,以此达至天理。(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但他明确指认孟子所言之性不是实然之性而是应然之性:‘生之谓性所呈之性本就是实然之性,而不是道德创造之应然之性……但孟子心目中所想之性却正是道德创造之应然之性。
孟子把性善应然化,从性是推出性应当,故此他所说的性善包括向善、可善、成善、为善多个向度。气质之性代表人心(不同于道心),它由气这一自然之物所决定,故此是有善有恶的,这表明朱子亦承认人性之善恶本是人生来具有的实然状态。
正是由于人性为恶,因而人内在无礼义也不知礼义,而这必然带来悖乱,于是人才去学习和思虑外在的礼义,以达到善、求取善。反过来,孟子把性应然善实然化,认定人固有善的属性。
这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所有人都有无不善的普遍性和凡人必定善的必然性。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人基于自然生命之上的种种感官本能、天生欲望和心理反应三大部分:感官本能,如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三字经》旨在宣扬孔孟之道,也许张栻的性本善正是它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对性的内涵的理解和规定上是根本对立、泾渭分明的。
在荀子看来,圣人除了和凡人一样虽然性可恶,但他天生具有德性和知性——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性恶》)更在于他力图为推动人履行从内在人性的恶,达至外在现实善的责任伦理的必要性作出说明。
(左克厚:《人性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第134页) 四、善性、恶性的责任内容 儒家不光对人的善性、性善的本质内涵做了阐发,揭示了善性在人的道德责任确立、展现上的作用,同时还涉及到人的善性责任的主要内容,这就是知性、尽性、复性、返性、求性、养性和顺性。2.度量分界的责任 由于力主性恶,不像孟子那样承认善性的存在,故荀子反对顺从人性。
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如果像孟子那样说民性已善,就既失去了天意也取消了帝王的责任。
(一)善性的责任内容 1.知性尽性的责任 恰如上言,孟子提出了知其性也的论断。人性本身不能自善——美即是善,假如缺乏伪,则人性无以成善。少时果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对他来说,要保持人的礼义之心和良知良能,就应树立存心养性的责任观: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第131页)更进一步,牟宗三还从儒教的立场出发,认定只有自理或德而言的性,才是超越的理想主义当然之性,才是正宗儒家所特有的人性论,才是具有积极面的人性思想。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张载撰,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2页)这表明,人性之善是普遍的、固有的本体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人性事实。3.人禽之辨 孟子反对告子把人的自然机能说成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在于它们无法将人性同动物性区分开来,为此他依两点进行人禽之辨。
张载承继了孟子的反论,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在荀子那里,积伪不仅是转恶成善责任实现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普通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本身。
发表评论
留言: